《周易》的性质应该怎样定?
《周易》分经分传,通常认为经文讲占卜之事,传文讲义理之思,然这占卜与义理是两个不同的东西,于是人们在《周易》的定性问题上便自然而然地出现了分歧。这个问题在于为何古人要把两个不同思想性质的东西组合成一部典籍,而且还乐此不疲地一代一代传承下来?这就不得不让后人去思考占卜与义理的内在关系了。后人之所以对《周易》内在的两种性质存在着认知上的分歧,表面上看是关于怎样解读经传关系问题,深入地看是如何解读经文或传文如何生成的思维机理问题,换句话说则是因为对解卦系辞的方法存在着诸多迷雾而影响了人们对经传文辞的认知。

古人关于解卦系辞的方法,就实质言是一个关于在易理思维框架内的逻辑推理问题,所以人们才把《易》谓之以象数之学。逻辑推理在人们的思维活动中是一个思维的表现形式问题,这个思维形式的逻辑推理既可以用之于占卜预测,也可以用之于义理演绎,无论是占卜还是义理都是人们进行思维活动的内容。
由此而言,《周易》将讲占卜的经文与讲义理的传文编撰在一起,是在讲述一个中国人的思维形式与思维内容及其如何组合一起的问题。逻辑推理的思维形式与义理思想的思维内容怎样有机组合,于今之言是一个思维方式的问题,《周易》的性质从根本上讲便是一个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问题,也正因为如此才成为了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与文化传统,才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传世宝典。
因此,只有从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角度才能准确把握《周易》内涵的性质,才能把经与传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感悟中华文化几千年生生不息的底层逻辑与深厚力量。
郑正国老师简介
郑正国,男,1963年出生,浙江舟山市人,因祖上庇荫一直从事《周易》学研究,90年代学习于山东大学周易研究中心,1995年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位在互联网上关于易学咨询策划的研究者,从1993年以来来自全球的华人社会易学咨询电话成千上万,并作出满意的解答,1997年以来在境内外几十家大企业策划中成绩斐然,1998年受到 国家高层接见,1999年受到美国及韩国邀请并入选《中国当代易学文化大辞典》,2000年出席二千年南京国际《易经》大会,入选《二十一世纪人才库》等十几部国内名典。2001年受到北大研究生班的邀请, 2001年受到欧洲华人华商协会邀请,赴欧洲受到欢迎,将成为当代青年从偏僻山村步入国际讲台的典范以及我国最有希望的易学应用人才。中国当代易学风水名家,现任舟山普陀正国易经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华传统文化蓬莱易学论坛执行主席。结缘热线:13906806886。
|